最近手机炒股好用的选哪款,几件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因为饭圈有了交集。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发文呼吁“体育不该沦为饭圈战场,愿赛场回归真实与热血”;一些标榜“为大熊猫发声”的网络大V利用大熊猫炒作话题、煽动粉丝情绪,进而借机敛财;某平台制作的智驾测评节目,引发了多个汽车品牌粉丝的争吵乃至相互攻击。
从体育运动到国宝大熊猫,再到汽车领域,一些极端粉丝沉迷于饭圈文化,玩起了拉踩引战、制造对立的游戏,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。
饭圈文化为何如此“强大”?又该如何铲除其“病灶”?
一
饭圈是追星粉丝自发组成的文娱社群,并逐步发展成为有组织、专业化的圈层。对饭圈文化,我们属实不陌生。社交网络里,“对家”粉丝互撕;短视频平台上,营销号炒作八卦;机场、剧院、体育馆等公共场所,极端粉丝聚集追星导致拥堵。
近年来,中央网信办持续开展“清朗”行动,整治粉丝互撕谩骂、造谣攻击、人肉搜索等行为,明确要求“不得诱导粉丝消费、应援打榜”。客观来看,尽管显性的打榜集资等行为有所收敛,但饭圈文化并未得到彻底根除。
饭圈文化之所以屡禁不绝,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。
情感成瘾。有人特别偏爱某位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英姿,有人特别喜欢某位演员的表演风格,还有人把一些“明星动物”当作追星的对象。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,自然会有不同的爱好。谁都不希望自己喜爱的偶像被批评,当各种意见和观点通过社交媒体发生激烈碰撞,一旦产生分歧,随之而来的就是无休止的互撕和争吵,让很多粉丝有意无意偏离了初心,成了网络暴力、网络谣言的“帮凶”。
恶意牟利。体育饭圈中的一些群体,将竞技场变成“粉黑大战”的擂台,将运动员的隐私当成可以买卖的商品。
比如,某些账号频繁侮辱谩骂运动员、教练员,设置所谓“唯粉”标准鼓动“捧一踩一”;某些账号多次炮制有关人员选拔、赛事保障等谣言信息,通过恶意解读赛场行为挑动评论区“骂战”,虚构拼接低俗图文信息炒作“运动员CP”,煽动网民情绪,无底线博取流量;还有的账号打着国家队运动员、教练员等旗号,诱导非理性应援,挑动群体对立,达到敛财牟利的意图。
盲目狂热。一些粉丝对饭圈文化的娱乐属性缺乏清醒认知,以“公众监督”之名对一些专业工作横加干涉,最终形成对专业机构的舆论围剿。
比如,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,其饲养管理有着严格的科学规范。然而某些狂热粉丝却要求饲养员按照他们的喜好调整饲养方式,将科学决策异化为“人气投票”。更有甚者,通过剪辑视频、断章取义制造“大熊猫被虐待”的谣言,对提出专业意见的科研人员实施网络暴力,其实质是将动物保护娱乐化。
二
近年来,饭圈文化屡屡引发当事人权益受损、互联网空间充斥戾气、群体情绪撕裂等事端。但是当“万物皆可饭圈”时,饭圈文化的危害绝不只是网络舆论的乌烟瘴气,而是对相关行业、领域正常发展的阻碍。
消解文化传播的严肃性。饭圈文化中,偶像常被塑造成完美人设,容不得半点瑕疵,更不允许受到批评。一旦偶像犯错就采取极端手段维护,既侵蚀了网络空间的理性讨论环境,更阻碍了文化的健康传播。
比如,前段时间,某青年演员因误称贾宝玉为“长子长孙”被指出错误。本是一次纯粹的知识纠偏,却被粉丝视为对偶像的人身攻击,不仅否认错误,更将“贾宝玉是长子长孙”的误读美化为“对角色灵魂的独到理解”,甚至颠倒原著逻辑,让公众对《红楼梦》的关注焦点从文化价值转向娱乐八卦。
加剧行业发展的内卷性。随着一些年轻消费者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,把自己心仪的产品当作“爱豆”,用饭圈的逻辑衡量产品的客观属性。
就拿汽车领域来说,测评智能驾驶技术本意是提高汽车产品的安全性能,但一些粉丝偏离了对于测评本身客观性、科学性的讨论,变成了不同品牌之间的拉踩、攻击。不仅无助于提升技术、突破瓶颈,反而迫使一些企业遵循“先有流量、后有销量”的逻辑,加剧内卷式竞争,损害的是广大消费者的利益,阻碍的是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。
干扰工作开展的秩序性。信息爆炸的时代,一些专业领域也开始被网络情绪所裹挟,对正常工作的开展造成严重干扰和阻碍,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误导。
比如,一些不理智粉丝或是对运动员围追堵截、怼脸狂拍,或是无端质疑裁判、挑动对立,不仅给运动员的训练、比赛带来困扰,更消解了体育精神。
三
饭圈滋生畸形文化,不断挑战道德伦理和法律底线。这种“饭圈外溢”的无序与无度,不只是文化现象,更是社会问题,要釜底抽薪,铲除畸形饭圈文化的“病灶”,才能杜绝极端、狂热的病态化行为扩散,让社会理性全面回归。
全渠道整改。针对饭圈文化带来的种种问题,更当用法律衡量、规范、处理。为提升治理效能,应逐步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,细化手段措施,提升治理能力,对涉及饭圈运营的工商营业主体进行充分识别,将各类粉丝组织和团体纳入监管体系,让它们“在阳光下”运营。
同时,抓住“七寸”重拳出击。对于雇佣“职业水军”、传播网络谣言、煽动网络暴力等违法行为进行严抓严打,并纳入行业黑名单,彻底斩断非法利益链条,让操盘黑手得不了利。
此外,通过舆论引导、宣传教育,揭开饭圈的“真面目”,让全社会感知到问题的存在。还要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,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领作用,清除饭圈文化中的“邪味”“怪味”“糊味”,让饭圈文化回归“正味”“美味”。
长期性监管。整治饭圈文化乱象,仅靠封禁账号或短期行动还不够。探索构建饭圈管理长效机制,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,平台应承担主体责任。
比如,在审核保障等方面,实行智能机审与人工审核双管齐下,长期稳定投入大量人力和技术资源,用于优化AI机审模型;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,研讨最新的饭圈化特征,提高对饭圈化相关词汇、句式以及行为模式的识别能力;对发布极端言论的用户采取删除警示、禁言直至封禁账号等措施。
同时,鼓励网民举报违规内容,形成“全民监督”氛围。数据显示,今年3月,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指导全国各级网信举报工作部门、主要网站平台受理网民举报信息1847.9万件,足见公众力量的潜力。
理性化表达。不管是喜欢某项运动、某种动物还是某个汽车品牌,每一位粉丝或许都应该问问自己,还记不记得自己的初衷,是否希望热爱的对象变得越来越好?粉丝的喜爱应当是一种理性、客观的欣赏,而非停留在无脑窥私、一味袒护等浅表层面。
对于“圈”内的粉丝群体而言,必须在遵守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基础之上,正确审视自身与偶像的关系,跳出偶像完美的思维茧房,同时对专业领域的工作给予尊重、理解与支持,让饭圈文化成为弘扬时代精神、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积极力量,为饭圈文化正本清源。
唯有让饭圈文化驶入正确的价值航道,这样的“饭圈”才能赢得更多的掌声与认可。
手机炒股好用的选哪款
配资之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